刚才讲外相碍,是讲修业因缘起来做抉择,我们就要晓得种种因缘和合的事,其实是外境给我们的一个局限,因此一切因缘和合都不能脱离外境的局限,要适应外境的局限然后才能因缘和合,刚才我还没有下这个结论,等于盖一个房子你不能随便盖,你一定要挑到一个可以盖房子的地方,所以盖房子的因缘和合其实还是要适应外相碍——外境对你的相碍。
现在我就讲“内相碍”。“内相碍”主要是对治我们这个心识,所以叫内。对治心识一般可以放到加行道那一篇,不光是见识的问题,还要修了。现在我只讲修那时候的心识。修法时有一个难题,就是我们观想出来的佛与菩萨到底是偶像还不是偶像?一般人不太会觉得有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要解决的。禅宗把佛像破掉来修,那是为了让他的弟子晓得不是要这个偶像,佛不是偶像、菩萨也不是偶像,但如果我们拜一个佛、修一个佛不把他当成偶像,我们不会尊重他的;可是如果把他当成偶像我们的路就完全走错了。所以如何对待密宗本尊与本尊的坛城就是我们一个难题了。特别是密宗修自己成为本尊,本尊有本尊的咒、有本尊的手印,很多学密宗的人如果落在偶像的层次,就特别感觉到这个手印重要、这个咒重要,对整个法他只记得本尊的手印、本尊的咒,所以学密宗的人就往往觉得我已经学过50多个手印了,你学过多少个?!我懂念多少咒等等。那就等于是落在偶像崇拜的层次。这样来修,自我会越来越大的,因为自成本尊,本尊有手印、有咒语、有什么功能,然后自我就觉得了不起了,越觉得自我了不起了那自我就越大了。这就是“内相碍”的问题了。
有什么东西可以解决“内相碍”呢?我们有一个工具就是光明。释迦牟尼跟小乘人讲的经里边特别强调“心本光净”,光明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是光明清净的,这是佛对小乘人讲的,心很光净。那么清净与光明中“清净”对我们来讲,就把它变成澄澈,好像水晶一样代表清净了,就是清净的光明。所以我们就讲,一个本尊按我们的根器把它看成是一个自我,可是自我怎样消除呢?如果光是讲无我,那是理论,实际上很难消除这个自我,可是我们看在日常生活我们的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般来讲自我就是自己了。可有时候你会把整班同学看成比较大的自我、你也会把家庭看成一个自我;再扩大点中国人都是一个自我,现在中国被美国有点欺负了,那么在应付美国的策略上我们就觉得中国人是一个自我,那是正常的;再扩大整个人类是一个自我了;也可以说整个地球的生命是一个自我;再扩大你就说所有生命都是一个自我。所以我们其实是可以把自我可以扩大的,越扩大自己这个自我就越小了。因此我们给本尊的心一个种子字,这个种子字放光如果能够周遍这个法界(不能够周遍你的范围就小一点,那一边修心的光如何周遍),那么你就是法界的主人,整个法界是个大的自我,那就是如来藏所讲的以智境为基周遍法界的识境(周遍法界的世间)。如果更大的话当然可以超越时空,不止是我们这个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世界,连所有时空的世界都可以周遍了。如果你真这样做的话,你就是如来藏所讲的“我”,这样是如来藏修的“大我”。如来藏建立四种功德:常、乐、我、净。“常”是如来法身,法身一定常,不会断掉的,这是佛所证的智境;“乐”是生机,因为有乐,所以世间才能生起,可是这个生机你要认识它是周遍法界的;所有周遍法界的生机住在如来法身上面是一个“大我”;这个“大我”的基是清净的,呈现出来的境、相是识境是不清净,可是它的基是清净的,那么“常”与“净”是智境的常、智境的基,“乐”与“大我”讲识境。四德中“常”与“净”是讲如来法身、“乐”与“大我”是讲如来法身功德令一切世间生起,周遍地生起、平等地生起,这是如来藏建立的四德。那么我们修内相碍就是把自己原来局限于自己这个“我”,通过修光明变成了如来藏的“大我”、周遍法界、一切世间的一个“大我”,所以当这个“大我”修到的时候就把自我去掉了,没有小我了,这是如来藏直接的修法。
这个修法其实跟禅宗的修法是相通的。有一个禅师在锄地,另外一个禅师去见他,就问:“我修了几十年的禅,你看“我”在何处?这是我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锄地大禅师(老禅师)就告诉他:“你走路。”他就往前走,锄地大禅师突然把锄头往地上一戳喊他的名字,他一回头,锄地大禅师说:“就在这里!”——你这个“我”如果真的修了几十年禅有开悟,你这个“我”只是一个名言概念,这个名言概念就住在你禅修四十年的境界里边,你禅修几十年所开的境界你要晓得就是等于如来藏的法身,你的名字等于如来藏法身显现出来的一个自我。那么这个人一回头再站起来他死了、度化了,这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个故事。一句话他就圆寂了。为什么?他觉得“我”已经住在如来法身了,如来法身周遍、智境的基周遍,“我”这个“大我”就可以周遍了,所以我在哪里?我就在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是一个境界,所以他个体的“我”就不要了。这是唐代禅宗有名的故事,在《无明观》里面特别强调这个故事,从中你就晓得怎样去除内相碍来证智。如果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手段是怎么样,利用什么来修(我们利用光明来修),这是“内相碍”。
现在讲“密相碍”。“密相碍”是相对,但不是大与小的相对,是讲心性与法性相对、轮回界与涅槃界的相对,这些我们的“碍”使我们的心性不能变成法性、我们住在轮回界不能住在涅槃界,那是我们密的相碍。因为我们把心识当成是心性,我们就觉得理所当然的住在名言与概念里:我画一个圈就是一个圈,概念上是一个圈;兔子没有角因为根据角的概念看出兔子没有角,这是我们的心性,我们就活在心性里边。怎样打破这个心性?为什么可以打破这个心性?因为心性是识境,刚才已经讲了智境上面有识境自显现,所以智境、识境双运,双运不相离,智境与识境永远不相离(前面提到过双运其中一个定义是这样),因此认识到心性就是我们密的相碍了。“碍”妨碍我们去认识如来藏、妨碍我们成佛、妨碍我们解脱,所以“密相碍”就要打破心性与法性相对这个概念,要晓得它们是双运而不是不同、不是相对,那在修法上面就有很多善巧方便。
我不拿密宗做例,拿净土宗做例,净土宗有很多人修而且也是个很好的法门的确令人能往生到净土,不过首先要理解这个往生是带业往生,所以并不是解脱。不是到净土就成佛了,你还要带前生的业力往生净土。如果打个比喻,就等于换一个学校,这个学校不好坏孩子多,那么换一个都是乖孩子的学校,那么我们就乖了,我们就容易成就。因此我们向往的这个净土是凭阿弥陀佛的愿力带我们去,并不是我们有力量自己修到去的,了解这一点就等于假设阿弥陀佛的报土是清净的、我们的化土不清净,所以就说报土比较接近法身。我们凡夫很难理解智境的荧光屏,因为我们污染,可是住在报土呢?就容易理解荧光屏,因为我们比较清净,因此凭佛的愿力去,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佛、感佛的恩。
净土宗念咒首先要“称名念佛”——称佛的名号,当这样做的时候,你一定不光是观西方三圣来念佛,还要感佛的恩。如果没有感佛恩的这个见地,那念佛的功能就没有那么大,所以要感激佛,光是念还不成(如果说经里边讲人死之前,十念就可以往生净土,那你可以试一试不要说气息奄奄的人十念,你现在十念都做不到——十念里边没有杂念,只是阿弥陀佛,观着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观西方三圣,连念十句阿弥陀佛,大概念到六七句你的心就开始乱,有杂念了,所以十念要“一心念佛”其实并不容易,一般人没有修过就很难达),可是如果你感佛的恩——我能够显现出来成为存在,是佛的恩;我能往生到一个好的净土去,是佛的恩;将来到这个清净的佛土里边我能够学佛,能够有成就,是佛的恩。当你完全在佛的恩里边念佛,你的“一心念佛” 的把握就比较大。想着佛的恩你想到痛哭流涕都可以,那“一心念佛”就比较容易,这是宁玛派传的净土(宁玛派也有传净土)。我们强调念佛的时候要感佛的恩,我自己经历过这样修感觉到两个境界不同:光是观佛来念心会乱的,可是你感佛恩心容易不乱。所以我给你们讲方便法,不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还要感佛恩。感佛恩有三个层次:现在我成为一个人来显现,是佛的恩;智境中有识境显现、有生机,能够到净土,是佛的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接引到之后还有一个环境给我学佛令我成佛,我感佛的恩。至少要这么想,你如果真的感恩,有时候你会流眼泪那就对了,那“称名念佛”的层次就高一点。现在我是按宁玛派的教法来讲。
净土宗第二“观想念佛”——想出来一个境界,我们看这个境界来念佛。刚才我讲过心性与法性相对消除了(从这里就开始消除了),看着(想出来的境界)感佛的恩是消除心性与佛性相碍的一个基础(要感佛恩才会有一个基础给你理解怎样心性就是法性,现在从观想念佛)。释迦牟尼讲过一本经叫《观无量寿经》,其实是观无量寿佛土的经,里边的观想一共16个,所以就叫弥陀十六观:首先从日轮观起等等,再观到(等于说)西方无量佛的坛城,然后看到念咒等于念佛。《观无量寿经》中念佛我认为最好念梵文,“称名念佛”阶段还可以念翻译出来的“南无阿弥陀佛”,但在《观无量寿经》“观想念佛”用梵文念佛是Namo Amitabpaya(南无阿弥塔巴呀)。为什么这样“观想念佛”好呢?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心咒,既然观想坛城,那就不如念咒。这个咒与净土的坛城,就等于修密宗生起次第,把整个坛城生起。在十六观里有一段很重要,说佛旁边有很多乐器会自然发音、发声,不要人弹,乐器发出来的都是法音(就等于佛说法的声音),所以西方阿弥陀佛不跟你讲法,只有自然乐器发音,你在这个发音里边学怎么修。
这就牵扯到六根门头的问题了。如果我们听见声音只是一个声音,按照概念来定义,它是乐器发出的乐音而已。我跟你们讲过声音陀罗尼,它有三个要素:字形、字音、字义。一般来讲是用种子字就比较容易修,好像 字, 字的字义是“无生”, 字的字音是“阿”,字形是 ,那么释迦牟尼在《大般若经》里教我们修声音陀罗尼,就要我们把这个三个都同时感觉到,我就补充最好用六根门头来感觉——就是字形变成光、字音是有声音同时就是光、那个字义也放光,就变成六根门头的光。这样是修声音陀罗尼的基本法门,你们看《大般若经》里边有一篇是专讲这个。当你这样修的时候,你就观着佛的坛城,听着他的法音、念这个咒。这时就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乐器的声音,一种是自己念咒的声音。两种声,其中法音代表智境,我自己发出来的声代表识境。你当然也会问:“不是说智境没有声音吗?!”是。可是这个智境它显现成声音了,所以它是涅槃界的声音;我自己念咒发出的咒音,也是智境显现的声音。大家听清楚了:乐器发出来的声音,是智境显现的声音还是识境,可是它这个识境是涅槃界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是轮回界的声音,现在把两种声音融合不要加以分别。最方便初学就当做法器也是念佛,它发出的法音最方便就是Namo Amitabpaya(Na Mo Ami Ta Pa Ya),我也是Namo Amitabpaya(Na Mo Ami Ta Pa Ya),那就容易把它们融合了。如果修得久了,我念Namo Amitabpaya(Na Mo Ami Ta Pa Ya),它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可是跟我们的声音还是融合的,而不是分别的。当这样修的时候(特别是“实相念佛”时,在听法音那一段),心的光明、咒音的光明跟法器、法音的光明融合在一起,那么我们用凡夫的光照法器、法器用圣洁的光来照我们,住在这样的境界来念佛,层次就比刚才所讲按感佛恩来念“称名念佛”的境界要高。
宁玛派不是不修净土,是净土法门还有特别的教法,这个教法也应该是由印度来的。(我在北京听到有些密宗的上师说:“汉僧什么都不懂,汉传佛教念佛哪里有我们念咒厉害?!”我可以说这样的宁波车一定不是真正的宁波车——分别心太大了!整个教法他可能就学到一点,就以为自己这一点比人家高了,其实不是。汉传的佛教很多法门是与藏传佛教相通的,不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传下来就有差别,如此理解就不会有我高你低、你高我低等等分别。)“观想念佛”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虽然我们心性还没有和法性完全融合,可是轮回界跟涅槃界的融合,那就很接近心性与法性的融合了。
净土宗第三步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在汉传有八个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净土在哪里?在你的心里。什么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你的自性。因为你有佛性、你有本觉,所以你有佛、你有如来藏,你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因此在“实相念佛”里超越了坛城与本尊,只是在一片光明里边,因此我们叫“常乐光土“。整个法界是恒常的、大乐的、有生机的、有光明的、清净的法身。法身是常,法身具有功德,所以有乐有光,因此我们连坛城与本尊都不要观、西方三圣都不要观的,只是观一片净土的光明。可是要晓得这个净土的光明跟我心的光明没有分别,如果你加以分别认为心性就是心性、法性就是法性,二者还不能融合。去除心性、法性两者的相对,从“实相念佛”我们就可以确立“密相碍”。当我们修“相对缘起”的时候,觉得一切法都是相对的——轮回界与涅槃界是相对的。按此来修做抉择,修完以后得到一个决定——超越那个相对,“相对有”是空的。我们起初住在“相对有”来修,否定这个“相对有”先拿“相对有”来做抉择,得到什么决定呢?就是“密相碍”。“相对有”只是“密相碍”而已,它如何成为有?由“密相碍”成为“有”,心性与法性相对而成为“有”。因此观修我们打破这两重相碍,就进入第四个“密密相碍”的缘起里边。
“密密相碍”是“密相碍”的决定,“相对有”是由“密相碍”造成的,离“密相碍”我们就进到另外一个缘起——“相碍缘起”。超越“相对有”成为“相碍有”;“相对有”空掉,“相碍有”成立。一切法只是“相碍有”而成立,超越相对得到“相碍有”,那么现在就住在“相碍有”来修,这就是修“密密相碍”。
这个“密密相碍”反而简单,主要是对付我们“俱生无明”,与生俱来的、谁都有的无明。因此天台宗讲佛都有无明(就是讲佛都有“俱生无明”),他讲的不是法身佛,是讲化身佛,释迦牟尼都有“俱生无明”。因此引来很多争论,佛到底有没有“俱生无明”?这是很大的争论,在古代争论了很长时间。按密宗讲法,只要是化身佛也不能避免“俱生无明”。其实道理很简单,古代的争论是没有时空的概念,所以这个争论比较复杂。释迦牟尼是不是立体?一定是立体。释迦牟尼是立体就是已经有相碍了。“密密相碍”是时空,它一定要成为三度空间,然后才能在我们这个世间显现出来,所以释迦牟尼非立体不可。报身佛我们是这样讲的。可是报身佛只是一个境界没有个体,它根本没有时空的问题。阿弥陀佛的净土不光是为我们有的,它对其它时空都有,可不同时空的生命看到的是不同时空的阿弥陀佛净土,所以阿弥陀佛净土不止一个,有多少世间就有多少阿弥陀佛净土:如果它是五度空间的生命,它就看见五度空间的阿弥陀佛净土;我们是三度,所以我们就看见三度空间的净土。因此我们看阿弥陀佛还是立体的,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是立体的,他的法器都是立体的、他的树都是立体的,像我们三度空间一样,那是我们这个世间、这个时空世界所见到的同时空的净土,我们看不见其他时空的净土,所以我们就按我们这个时空来修就好了。我们如果不晓得周遍这个问题,就老是感觉到报身佛的报土也是像我们时空一样,当这样感觉时就“俱生无明”。只有我们这个时空没有别的时空——那是我们最大的“俱生无明”。还有晓得我们一定要呼吸我们的空气,也是与生俱来的,相碍是适应,我们一定要适应我们这个空气,如果我们的空气不能适应,你就不能在这里存在了,因此时空以及它的条件等等适应,就是密密的相碍。
那怎么修密密相碍呢?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完全都甩掉,等于我们自己不立体,因此我们只有修“平等性”,修“周遍”。这个“周遍”怎么修?我们先修“大悲周遍”——从佛的大悲来看周遍。第一步先看我们这个世间的六度众生——天、阿修罗、人、恶鬼、地狱、畜生,因此我们要觉得六度是平等性的自显现。因为整个法界有生机,凭这个生机所有一切生命形态都可以平等地自显现出来,只是因为适应的局限不同,每一个生命形态要适应的条件不同——人有人的条件、恶鬼有恶鬼的条件;还有小狗有小狗的局限、蚯蚓有蚯蚓的的局限。因为它只适应这一块局限不适应其它,所以它就变成这样的生命。好像蚯蚓没有眼、没有耳朵就是说它不能适应我们光与声音的相碍,不能相碍、不能适应这样的条件,所以就变成没有耳朵、没有眼睛的蚯蚓了。如果从相碍这么来看,你不能说人高、蚯蚓低,我有佛性、蚯蚓没有佛性!不能这么讲。因为我有眼睛有耳朵它没有,那不是。从相碍缘起来讲,只是它适应什么局限就变成什么形态,它不能适应这个就成为另外一个局限、成为另外的形态,所以没有眼、没有耳朵的蚯蚓跟我们平等。在生物学上我们可以分高级动物、低级动物,可是在佛的层次上我们觉得只是适应相碍的问题而已,所以觉得这是平等的。当然为什么它会变成蚯蚓、我们变成人?为什么我们适应这一块的相碍、它只能适应那一块的相碍其他不能适应?那是业力的问题了。我们的业力好,所以我们就能适应我们这样的条件,所以这是密密相碍。我们从密密相碍里边来认识平等性自显现,这样我们就不会拿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身,也不能看成只有这样的显现才能成佛、不是这样显现就不能成佛。不能这样讲。因为所有一切生命都是智识双运,智境为基,以智境的生机令生命显现和存在。这个基的功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使所有生命形态都是相同的,只是相碍的适应不同、只是彼此的业力不同,那么如果这样修平等性,我们就可以真的修到心性就是法性,所以这个是“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的修法就引导我们心性与法性证到“不一不异”,净土就分这三个阶段。
这样你大概就明白缘起跟修法有很大的关系,而对我们人生也有很大的启发了。至少像这么理解平等性,或者(低一点)轮回界与涅槃界的平等,而且(再低一点层次)我们感佛的恩,我们就会尊重生命了。当你尊重生命的时候,很多不平等的、不良的社会现象就会消除;如果你真的感觉到平等性、感觉到有佛的恩,你一定不会做牺牲别人的利益自己赚钱的事,所以整个社会现象就会改变。那么你可能感觉如果人人都不做好事,只是我做好事我是不是最吃亏吗?!他们发财了,我吃亏了。不是的!你没有吃亏。首先在现实生活里你生活得心安理得,你不是要名、你不是要利,你生活的心安理得。还有你要相信因果,当这样做的时候,你下一生的福德、智慧都有保证。那些目前风光的人下一生是没有保证的。因为有这样的现象才有《地藏经》,《地藏经》所讲的只是一个按着一个理来讲,你不要执着它里边讲做什么事有什么报应,在古代社会释迦牟尼时代的社会是讲这些报应,在现代社会这些报应会改变的,可是那个原则不会改,你想到这些的话,你就觉得这生做好事其实是没有吃亏的。我希望你们学生,你们学理工就在学理工这一块按自己的诚意来为人类做一点有益的服务,你虽然是清茶淡饭的一生,恐怕也比很多有名有利的人舒服很多。我常常教我的弟子:你想想如果你有一千万,有了一千万希望有十亿、一百亿、一千亿,那么多钱你用得完吗?用不完。那么你也可以这么想,我现在有一千亿放在银行,可是这个钱我是永远不会用的,是我的财富,因为我不需要用这个钱,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千亿放在银行不动。你看他们富翁哪有钱会用光啊?!也是不用的。他们也是吃饭,睡觉,你说他们吃饭吃得豪华,那我讲些真实的感觉,有时候有些朋友招呼我,一定弄个场面很好的看起来豪华的大包厢,点的菜也贵,我讲真心话,有一天我吃到一顿相当贵的饭,但我最欣赏的只是枣泥发糕。今天中午学校也请我吃饭,陈院长点菜还点的不错,其实我觉得最好吃的是水饺(陈院长不要生气啊,你是尊重我,我很感激,可是我说真话,那个水饺真好吃)。你们有些人跟我吃过饭的就晓得,我最后要煎荷包蛋,还记得吗?所有的好菜我真的只想吃两个荷包蛋。所以像这样的生活要求,你的心就是常乐光土了。真的。你能够这样来感觉“密密相碍”,从这里悟出平等性,由平等性悟出如来法身功德,然后从如来法身功德悟出如来法身,都由平等性来悟出来的。
再讲一遍。我们先要建立平等性,为什么要建立平等性?因为如来法身功德平等,那么你就从平等性悟到如来法身功德。正如荧光屏里边的人从荧光屏的功能平等,就悟出荧光屏平等;因为从影像的平等就悟出荧光屏功能平等,再这样认识荧光屏的功能,像这样认识如来法身功德,你就认识如来法身了;荧光屏里边的人通过功能认识荧光屏,那就认识智识双运界、认识如来藏了,所以就从“密密相碍”来修。
为什么我从净土宗(宁玛派所传的净土)来讲呢?就是因为刚才那位先生问的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密宗了不起,汉地传的佛法没用。可是刚才这位先生也讲了,(念了几十万遍咒)与“本觉”、“妙觉”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那些上师只是拿个事相给你修,是没用的。我现在讲他们反对的、最瞧不起的净土,拿宁玛派的见地分层次来讲三重,一步一步还是可以修到成佛。因此不能拿藏传佛教来否定汉传佛教,也希望汉传佛教不要因为个别喇嘛的行动就觉得凡是密宗就是邪的,我敢担保我不邪。我希望两方面的隔阂消除,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汉藏佛学的研究基础了。从西域出土的文献中显示,当年从唐代到北宋,在西域汉藏佛学是相融的,因此汉藏佛学要彼此尊重。
我们也要晓得,汉藏佛学其实都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本觉”,通过修习最后证到智。当证佛智的时候,那叫“妙觉”了。当你能证到佛智、如来法身的时候,你就得到“妙觉”了。从“本觉”到“妙觉”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可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就可以把层次降低,还是看心性、法性、平等性,这样来对人对事就可以做个好人,你就能做个自在的人,因此人生的修持其实很简单——就是认识智识双运界、心性与法性“不一不异”。因此,以法性做基础,我们不要歪曲自己的心性去决定做什么事。如果我们歪曲了,当然是恶业,是忘记了我们的法性基。你常想到这个法性基,你就想到“水面作画”:水面就那个法性,在水里没有一个心性可以画一幅完整的图画出来;因此我们以为成功的事,并不是在法性的角度来看,这个事其实只是一个事相,只有它的功能、没有真的圆圈在水面画出来。这样一想,很多事你就会发挥自己善良的功能,而不会发挥对人有害的功能,那就是我所讲的“诚”。做高官、做大企业的人如果都能“诚”,那整个世界都会改变、整个局面都会改变了。
时间有限,我只能讲到这里。如果明年有机会,我会深入来讨论如来藏的问题,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如来藏,看如来藏怎么修持与行持,怎样做人就是行持。